4008-813-928
当前位置: 首页 >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文化自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16/5/13

  近期河北省社科联连续两次主办以推动河北文化繁荣振兴为主题的会议,分别是第八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推动河北文化繁荣振兴”研讨会。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了三地巨大的机遇,尤其对河北是难得的发展之机。协同发展的内涵也再不单纯指经济崛起,还包括着文化振兴。

  拱卫京津的河北不仅在经济上留给国人“灯下黑”的印象,在文化的发掘上也表现得相对“低调”。很多河北人形容自己是既“慷慨悲歌”又“沉默隐忍”的群体,但后者在当代体现得似乎更明显,以至于外省人对河北与河北人很难有清晰的整体印象。燕赵文化、白洋淀、吴桥杂技自然还有人了解,可之外呢?可曾知道,仅历史文化资源上,留存了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长信宫灯等闻名于世的国宝级文物的汉墓,以及做过“六朝古都”的邺城就在河北!河北甚至还拥有比安阳殷都更早的都城——商代邢都。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尚在一定程度上被“埋没”着,有待发掘。

  现在三地协同发展不同于以前提的一体化的说法,它强调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在协同发展中北京的文化中心优势明显而巨大,特点突出,河北必须要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与之“对接”,这或是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可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极大地激发了河北盘点、提炼、发掘自身文化的“自觉”。在近期的众多报刊文章、出版物,以及学界大批的科研立项、各种研讨会、论坛中关于河北文化的内容大幅度增多,京津冀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展览频繁举办,文艺创作生产上冀文化题材兴起,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其中不乏优秀成果,如有学者将元明清三代河北文化总结为畿辅文化,其文化代表着中央主体意识形态观念,直接接受皇权辐射,有浓厚的泛政治色彩。这或许可以解释河北人在商业上的冒险与创新精神的薄弱,对“做官”兴趣浓厚,甚至于对临近之海洋的淡漠也能从中找到端倪。第八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推动河北文化繁荣振兴”研讨会上也有着《河北省域红色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邯郸市发展荀子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等实用性研究成果,为文化产业发展献智献力。一系列“清家底”式的“动作”,无疑会增强河北各界人士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强化京、津两地乃至全国对河北的印象,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期待,这一“自觉”还将继续延伸,毕竟河北还有更多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拓展、丰富、发掘。面对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文艺创作,开发文化旅游,形成批量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如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扩大冀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一系列问题都亟须找出答案。

  从总体上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全国转型发展做出重要实践。具体到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甚至关系到全面规划、建设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应该把上述问题捋清,并且进一步向大众传播,为河北文化定位与文化建设预设心理基础。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十三五”时期的大好机遇,挖掘、利用、整合河北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为河北,更是为京津冀三地服务。笔者希望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再只是河北一方的推进,而能化为三地的协同努力。


创意园

就上北京创意园网

Copyright 2012 www.office8008.com

客服热线:4008-813-928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进入小程序
京ICP备100318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