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13-928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 新时代下产业园的空间创新
新时代下产业园的空间创新
发布时间2019/7/4

伴随着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产业载体的要求早已打破了标准厂房、食堂+宿舍的模板。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的产业用地新政,又给产业园区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那么,在新机遇和新要求的促使之下,新一代产业园的空间将发生怎样的蝶变呢?

三大趋势,促进产业园的空间变革

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去十多年的支柱产业—房地产界也在转型,国内百强企业的传统地产开发商已经全面进军产业地产以及园区地产当中,且一些有实力的实体企业(例如,联想、华为等企业)也纷纷根据自己的产业建立起自备产业园区及产业集群。主体的变化,使得产业园的空间要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前,以政府+地产商为主体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区,更多是按照统一标准“筑巢”。而不同的产业类型有着不同的空间要求,面对着越来越多元的开发主体,产业园区的空间必然打破传统标准,走向与产业本身契合度更高的定制化之路。

新型产业用地入市的一大趋势就是土地的高强度使用。已经发布新规的城市中,产业用地的容积率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上限达到了6.0。这样高强度的开发要求,使得产业园区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平铺方式,必须在空间上交叉布置,灵活组合,以提高空间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也使得各种功能更具合理性和高效性。

传统的产业园,为了方便交通组织、隔离生产污染、降低土地成本,往往与城市功能有着明显的空间区隔。伴随着产业自身的升级和产业人群诉求的多元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产业为城市带来发展动力,城市为产业提供服务,带来活力;二者相辅相成。产城融合是大势所趋,应该以城市为基础,承载更多的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

在定制化、复合化、集约化、产城融合的趋势之下,新型产业园区应遵从空间共享创新的理念,让产业空间和城市建立沟通,实现园区与城市的无边界融合。新型产业园区应 “以人为本”,遵循产城共生的理念,打破产业园区与周边城市的隔离感,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交通;同时,在园区内部实现空间的多元化利用和共享,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价值。同时为员工提供高效多元的办公环境,从而构建空间开放,交互共享的产业园区新空间。

无界共生理论:“共生”(Symbiosis)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1879)提出来的。德贝里将共生概念定义为在生物学上不同种属以不同的相互获益关系生活在一起。在产业组织上,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能量生产及交换单位。对于产业园来讲,共生单元的存在方式有很多,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企业,以及中介企业等都可以作为共生单元存在,且不同的共生单元地位不同。不同的产业单元通过不同量级和空间组合的内聚模式,实现空间、功能的融合,来以此实现融合裂变反应,最终冲破业态的边界,实现无界共生的组合空间,以此促进空间、功能、产业、生活、服务的共同生长,实现园区的共生。

此外,通过产品、功能、服务全面升级,共生单元之间也可以密切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多维度、强联系、无边界新型产业集群空间建立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跨领域价值网络,从而实现全新产业服务模式。

园区空间共生-韩国首尔LG科技产业园

LG科技园坐落在首尔麻谷区,为支持LG创新研究和工业原型设计提供了各项研发设施。建成后,LG旗下十个业务版块的员工将搬迁至这一风景优美的都市园区。HOK为总面积达800万平方尺(合743,000平方米)的园区一期和其中六座实验室和办公楼提供了从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实验室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园区的定制化打造,强化了园区空间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度。


HOK 伦敦团队为 LG 集团打造的这个新一代企业研发园区旨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科学家和员工的合作与创新,包含电子、化学、纳米技术、显示面板、制造业、生命科学等。拥有 18 栋建筑的园区将成为LG 这家全球消费类电子品牌巨头的全球研发总部和韩国的科学与人才中心。园区未来总共可以容纳 25,000 名常驻研发人员和辅助人员。


园区在空间上引入产业单元和空间共享模式,实现了办公空间共享、商业服务空间共享和科研空间共享三方面的共生共享理念。并且空间上予以创新整合产业,将与企业员工关系最密切的办公空间、交流空间和休憩空间重新进行创新组合,实现了园区内空间的集约、复合利用。


共享交流空间:科技园区内将把所有部门的研究活动集中到一个地方,包括移动和其他集团部门的开发人员,如LG Display和LG Chem;在空间上方便交流,也可以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增强凝聚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样,避免了研究交流空间的重复设置,大大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共享商业空间:中央的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ISC)设置有接待中心、多功能活动厅、会议设施、展览空间、VIP 休息室、托儿所、运动休闲区和便利店。综合服务中心(ISC)与中央装配实验室、无尘室和特殊融合实验室相连接以保证设施内的有效联系和高效利用。


空间开放:多元空间体系实现产城融合

中央绿道联通城市公园,实现无界化空间打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公共绿道将园区一分为二,并将园区与城市公园相连。园区内另一条东西走向的线状公园则提供了更丰富的公共景观资源,鼓励员工更多的户外交流。


营造多元化的交流场所。智慧的碰撞能够激发创新的火花,产业园区应该为科技人员创造开放的交流空间和环境。按照从开放到半开放空间、到半私密办公场所的空间序列来组织建筑功能布局,结合开放的室外活动场地及休闲娱乐设施,给园区从业人员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实现“汇聚人才、鼓励交往、激发创意”的目标。


LG科技园区通过花园和线性公园等设施加强了园区内空间、景观和建筑之间的联系。LG 科技园各建筑单体之间通过花园和线状公园在地面层相连,并通过巨大的地下服务层和多层地下车库在地下连通。花园和广场将对周边社区开放,园区正对新的大型城市公园。

同时,园区内部设置的巨大餐厅可同时容纳几千人就餐,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非正式的聚集场所;园区还提供了各种灵活的办公空间、非正式会议区域、小型研讨会套间和众多连廊等,鼓励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之间的随时沟通和充分协作。


结语

新一代的产业园想要迎接面向未来不断变化的挑战,必须在空间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在内部空间环境上主要针对集约利用、共享多元、促进交流等方面实现更人性化的服务。在外部空间上,要更加开放、便捷,实现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从而使区域散发整体活力。

创意园

就上北京创意园网

Copyright 2012 www.office8008.com

客服热线:4008-813-928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进入小程序
京ICP备100318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