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背景下的创新空间构成与布局模式探索:岳麓科技产业园区规划
发布时间2019/7/17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以成本劳动力和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李晋轩、曾鹏,2017), 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势在必行。
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空间是以创新、文创、科研、高技术制造等产业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城市中服务知识经济主导型产业活动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创新空间的培育和生长在拉动城市知识经济及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首要支撑要素是人才,优越的生态环境及居住配套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并且能够促进新型产业的萌芽、多元化的产业集聚
而在目前的城市空间发展中产城分离现象严重,超前城市化形成的居住区缺少产业项目支撑,导致了“有城无人、职住分离”的现象;而在经开区等滞后城市化形成的产业区,先行进行了工业化,导致区域内产业功能单一,缺少生活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杨寅超、林璇,2018)。由于大多数项目开发缺乏规划指导,山水环境往往与城市空间建设割裂开来,无法达到城乡融合。因此,深规院认为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度融合对于升级城市创新空间,吸引创新研发人才,促进城市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不断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湘江新区岳麓片区内生态资源丰富,且区域周边科教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具备在三生空间融合背景下进行创新空间培育的优越条件。深规院以长沙市岳麓科技园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在三生融合背景下创新空间的构成与布局模式。
如何实现三生融合和科创培育的“双赢”
岳麓科技产业园位于湘江新区,周边分布有岳麓大学城、高新区等,产业基础与科教优势明显,技术知识密集,具备桥接创新主体,搭建创新网络的潜力。同时,岳麓科技园周边山水城乡贯通,低丘流域交错,具备将山水环境融入创新空间,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产业发展的条件。岳麓科技园同岳麓副中心、岳麓山大学城构成了协同发展的创新三角,共同融入湘江新区的创新战略发展格局
深规院在本次产业园区规划方案以科创产业生长路径为线索,扎根市场要素需求,推动检验检测与信息技术发展,嵌套城、园、乡创意单元,将山水森林融入创新空间,打造“微丘智谷、生态麓园”。
传统开发模式早已不适用当下产城发展的需求
长沙沿江发展各个板块基本上都采用大功能分区布局的模式,以重复性大尺度的空间手段组织同质功能空间,通常表现为企业一次性规模开发大片用地,加快外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模式有很多弊端,单一功能分区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功能需求,以房地产主导及产业园区主导的片区出现了明显的空心化现象,这种不仅造成了职住分离,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负担及交通拥堵。大功能分区模式下城市建设往往是平铺式,缺乏地区特色及人文资源的挖掘,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导致居民的城市生活体验较差,吸引及保留人才程度较低。(图4)
这些问题在岳麓地区内暴露无遗,例如梅溪湖居住区由于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加上密集的房地产开发,商业配套滞后,就业难以平衡,导致片区内发展动力不足。麓谷产业片区蔓延式的用地扩张产生了大尺度的产业街坊,生产服务及配套设施的不足造成了空间利用粗放低效。北部望城经开区产城分离现象更加严重,大园区、大街坊式的产业片区毫无配套居住,缺乏生产服务、空间粗放外延的问题愈演愈烈。
而这种大功能、大尺度的分区模式,难以激发多样特质与活力,已不适合培育创新体系。因此,改变岳麓地区产城发展模式,审视创新空间的组织方式,平衡生态保护及城市开发,依托环境优势实现创新突围成为了深规院岳麓科技产业园规划方案的重点。
培育创新要素亟需空间开发模式的转变
目前,湘江新区的创新空间各自为阵,规模化生产基地较多,创新服务平台不足,缺乏产业协作互动。主要以企业、高校之间的单对单合作模式为主,未形成企业间联创、创新孵化机众筹支撑平台,难以满足周边高新区、雷锋镇、市政府及大学城等不同层次创新主体的发展需求,尤其缺乏低门槛的创新服务以及多元化的开放空间。总体上,“有产无城、有城无人”的瓶颈、创新空间的规模不足以支撑规划片区内创新中心的发展。
当下城市发展已从劳动力要素驱动逐渐转向创新,深规院规划设计的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新城建设,转变了长沙传统的大功能分区模式,以功能配套全、空间尺度小的创新单元进行片区开发,单元内部功能相互平衡协调,实现城市发展的弹性控制。复合式的创新单元采用非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其灵活弹性的开发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有利于项目的快速规划与开发。本次规划方案以智慧服务中枢作为片区发展中心组织这些差异化成本的创新单元,整合周边田园生态综合体,培育城乡互促、园村一体,打造创客、市民、农民共享的现代化创新新城。
深规院在此次产业园区规划以“单元嵌套”模式进行功能混合开发,在单元内满足居住、工作、商业消费、公共空间等多元化需求,在实现弹性混合开发的同时,能够消除大功能分区模式带来的职住分离问题。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居民步行或骑行上下班的可能性,促进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同时,在复合单元内,开放式、灵活的公共空间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灵感及创业热情,提供单元片区内人才互相交流、活动娱乐的场所,不仅有利于开发人员创意的萌芽,而且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与归属感。
利用“差异化”的成本空间激发创新活力
深规院设计的岳麓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方案结合低丘缓坡的地形特征,针对园区、微丘、田园区位构建“微丘智谷、产业社区、田园综合体”三类单元营造差异化的成本空间,适应“田园初创、中试加速、共享服务”三大创新流程,单元内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并根据各创新阶段特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配套。
(1)“田园综合体”:主要以农业众筹、分时度假、田园创客等模式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单元,为民间初创提供低成本空间。其居住、产业、服务业配套完善,产业占地20-30%左右,居住占35-40%,商住用地占比10%左右。
(2)“产业社区”:以中试加速为主,通过植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超级实验室、资质认证中心等公共触媒项目提供总部花园、定制公馆、标准厂房、实验车间等多样化空间产品,满足中试检测企业的弹性需求。中试检测单元以发展新型产业为主,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产业占比50-60%左右,商住用地比例5-10%。
(3)“微丘智谷”:以创新聚落的方式组织,沿轨道站激活智慧服务中枢,引入大型互联网企业、重点科学装置、提供云计算、数据交易、信息共享等服务,外围孵化透明计算、无人驾驶、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等四大智谷单元,打造融汇人工智能运营系统的创新园区。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创新空间,包括依托政府创新平台,引导国家重大产业创新的开放街区与研试园,以及引入大型民企,带动企业形成蒲公英式创新网络的总部园。创智型单元突出科技研发,研发教育占比15-30%左右,产业占比20-30%,居住控制在25-35%左右,商住用地比例在5%左右。
相互嵌套的圈层结构促进产城乡的高度融合
在深规院的产业园区规划方案中通过“大生态、强核心”组织“小而全”的创新单元,成为单元嵌套模式下的主要空间布局模式,整体形成“内谷、中园、外乡”的圈层式空间布局,植入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智慧中枢、服务核心等多元载体,打造城乡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使田园牧歌与现代科创共奏和谐乐章。(图10)
(1)“内谷”:南部创新聚落,结合轨道站,以“小而全、强核心、大生态”的微丘智谷单元,承纳研发、管理、交流、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混合的、多个产业主题的创新聚落。
(2)“中园”:中部园区部落,重点完善工业邻里服务体系,打造满足生产、办公、居住等功能的一站式产业社区。主要环绕谷地中心植入触媒项目,布局滨水公共模块。站前核心服务区以TOD功能模式布局复合塔楼办公模块,周边以高兼容性产业为主,满足多种企业的发展需求。谷地开敞空间周边分布产业片区,聚集创新活力,形成以开敞空间为中心,产业配套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景观节点,并丰富片区内居民生活。
(3)“外乡”:西部乡村部落,以三生融合理念,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主要传承当地背山面谷、沿坡盘居的聚落智慧,保留谷底作为开敞空间,利用坡地分片台建设,形成两心多片的小组团格局。尊重场地的山形水势,以最小的改动实现生态野趣的景观效果,最大程度发挥溪谷的生态服务功能。
创新空间的生长与拓展
三生融合与创新空间“有机生长”相辅相成
在深规院的单元嵌套模式下,创新空间是以一种有机、有序的“生长”方式进行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在规划方案中创新空间载体经历着从“田园综合体—产业社区—微丘智谷”的阶梯式生长流程,同时空间负载功能也随之完善升级,由最初基于外围优越生态环境孵化的创新聚落、创新小镇,到增补中试研发、创新触媒等功能,到完善创新智慧服务、信息共享、技术推广,提升片区服务核心统筹周边创新空间的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从“城乡统筹”到“产城融合”,最终实现“产城乡”融合的全周期生长。
(1)构筑城乡统筹带,融入美丽乡村结构
深规院的规划方案在外围打造文创、智能制造等不同主题的创新小镇,保留生态廊道内的传统地方村落,形成南北的城乡统筹带,依托创新功能触媒,打造美丽乡村。结合优越的森林生态系统,沿生态廊道植入孵化服务功能,将小镇初创引导向开发街区、研试园、总部园,推动创新小镇的初创种子萌芽,通过孵化服务功能,植入开放街区,进行垂直定向孵化。
(2)定向垂直孵化,全周期生长的创新链
深规院依托外围生态系统,东西向形成了创新小镇-开放街区-研试园-总部园-规模园区的创新序列,定向垂直孵化智能制造、生命信息、先进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从初创到规模生产的企业生长过程,孵化成熟后辐射片区周边各大型园区。
(3)产城融合,完善园区服务体系
随着检验检测园的发展壮大与完善,检测类企业逐步向检测装备、试剂研发、基因检测等环节拓展。深规院的规划方案围绕城际及地铁站点布局智慧服务中枢,结合微丘地貌孵化大数据、物联网、无人驾驶等信息产业生态圈,通过完善各创新单元片区内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信息产业集群,带动园区内各企业与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建立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系统。
依托岳麓科技园规划片区内交通枢纽激活创新中枢,以高能级服务辐射创新单元,与创新平台形成贯穿南北的众创金廊,整体形成从种子、加速、风投、产权运营到规模生产的创新漏斗,汇入城市副中心。围绕服务中枢延展服务次轴,有机组织研发、服务、中试、生活等功能,带动周边单元生长,实现职住平衡。
将创新空间生长模式蔓延“创新三角”地区
(1)角色错位,融入战略格局
通过分析,湘江新区的产业结构缺乏专业型的中试加速服务平台。因而,深规院的本次规划方案错位大科城东核的创新策源定位、西核的创新转化功能,以“中试加速园”的角色,构建分工明晰、协同发展的创新三角,融入湘江新区战略发展格局
(2)区域协同,构建创新三角
为支撑区域创新三角的建设,深规院的规划北部强化与长沙大科城、高新区,形成从高新区规模生产、大科创创新策源与转化、岳麓科技产业园中试加速的科创走廊。同时,南部强化与观音港新城与湘潭高新区的联系,打造长株潭共享创新平台。
适应科创产业对高品质空间的需求,沿靳江河建设院士小镇、湿地公园等项目,融入湘江风光带及大王山景区,打造一条回归滨水的创意休闲带。
通过创新生长,深规院的规划方案形成了“创谷金廊、单元生长”的空间布局模式,沿绿谷森林、指状水系与功能绿环等开发空间,与田园聚落、产业社区和创新智谷有机融合,成熟后辐射周边园区,服务“创新三角”地区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生长。
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空间是以创新、文创、科研、高技术制造等产业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城市中服务知识经济主导型产业活动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创新空间的培育和生长在拉动城市知识经济及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首要支撑要素是人才,优越的生态环境及居住配套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并且能够促进新型产业的萌芽、多元化的产业集聚
而在目前的城市空间发展中产城分离现象严重,超前城市化形成的居住区缺少产业项目支撑,导致了“有城无人、职住分离”的现象;而在经开区等滞后城市化形成的产业区,先行进行了工业化,导致区域内产业功能单一,缺少生活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杨寅超、林璇,2018)。由于大多数项目开发缺乏规划指导,山水环境往往与城市空间建设割裂开来,无法达到城乡融合。因此,深规院认为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度融合对于升级城市创新空间,吸引创新研发人才,促进城市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不断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湘江新区岳麓片区内生态资源丰富,且区域周边科教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具备在三生空间融合背景下进行创新空间培育的优越条件。深规院以长沙市岳麓科技园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在三生融合背景下创新空间的构成与布局模式。
如何实现三生融合和科创培育的“双赢”
岳麓科技产业园位于湘江新区,周边分布有岳麓大学城、高新区等,产业基础与科教优势明显,技术知识密集,具备桥接创新主体,搭建创新网络的潜力。同时,岳麓科技园周边山水城乡贯通,低丘流域交错,具备将山水环境融入创新空间,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产业发展的条件。岳麓科技园同岳麓副中心、岳麓山大学城构成了协同发展的创新三角,共同融入湘江新区的创新战略发展格局
深规院在本次产业园区规划方案以科创产业生长路径为线索,扎根市场要素需求,推动检验检测与信息技术发展,嵌套城、园、乡创意单元,将山水森林融入创新空间,打造“微丘智谷、生态麓园”。
传统开发模式早已不适用当下产城发展的需求
长沙沿江发展各个板块基本上都采用大功能分区布局的模式,以重复性大尺度的空间手段组织同质功能空间,通常表现为企业一次性规模开发大片用地,加快外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模式有很多弊端,单一功能分区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功能需求,以房地产主导及产业园区主导的片区出现了明显的空心化现象,这种不仅造成了职住分离,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负担及交通拥堵。大功能分区模式下城市建设往往是平铺式,缺乏地区特色及人文资源的挖掘,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导致居民的城市生活体验较差,吸引及保留人才程度较低。(图4)
这些问题在岳麓地区内暴露无遗,例如梅溪湖居住区由于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加上密集的房地产开发,商业配套滞后,就业难以平衡,导致片区内发展动力不足。麓谷产业片区蔓延式的用地扩张产生了大尺度的产业街坊,生产服务及配套设施的不足造成了空间利用粗放低效。北部望城经开区产城分离现象更加严重,大园区、大街坊式的产业片区毫无配套居住,缺乏生产服务、空间粗放外延的问题愈演愈烈。
而这种大功能、大尺度的分区模式,难以激发多样特质与活力,已不适合培育创新体系。因此,改变岳麓地区产城发展模式,审视创新空间的组织方式,平衡生态保护及城市开发,依托环境优势实现创新突围成为了深规院岳麓科技产业园规划方案的重点。
培育创新要素亟需空间开发模式的转变
目前,湘江新区的创新空间各自为阵,规模化生产基地较多,创新服务平台不足,缺乏产业协作互动。主要以企业、高校之间的单对单合作模式为主,未形成企业间联创、创新孵化机众筹支撑平台,难以满足周边高新区、雷锋镇、市政府及大学城等不同层次创新主体的发展需求,尤其缺乏低门槛的创新服务以及多元化的开放空间。总体上,“有产无城、有城无人”的瓶颈、创新空间的规模不足以支撑规划片区内创新中心的发展。
当下城市发展已从劳动力要素驱动逐渐转向创新,深规院规划设计的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新城建设,转变了长沙传统的大功能分区模式,以功能配套全、空间尺度小的创新单元进行片区开发,单元内部功能相互平衡协调,实现城市发展的弹性控制。复合式的创新单元采用非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其灵活弹性的开发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有利于项目的快速规划与开发。本次规划方案以智慧服务中枢作为片区发展中心组织这些差异化成本的创新单元,整合周边田园生态综合体,培育城乡互促、园村一体,打造创客、市民、农民共享的现代化创新新城。
深规院在此次产业园区规划以“单元嵌套”模式进行功能混合开发,在单元内满足居住、工作、商业消费、公共空间等多元化需求,在实现弹性混合开发的同时,能够消除大功能分区模式带来的职住分离问题。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居民步行或骑行上下班的可能性,促进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同时,在复合单元内,开放式、灵活的公共空间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灵感及创业热情,提供单元片区内人才互相交流、活动娱乐的场所,不仅有利于开发人员创意的萌芽,而且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与归属感。
利用“差异化”的成本空间激发创新活力
深规院设计的岳麓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方案结合低丘缓坡的地形特征,针对园区、微丘、田园区位构建“微丘智谷、产业社区、田园综合体”三类单元营造差异化的成本空间,适应“田园初创、中试加速、共享服务”三大创新流程,单元内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并根据各创新阶段特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配套。
(1)“田园综合体”:主要以农业众筹、分时度假、田园创客等模式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单元,为民间初创提供低成本空间。其居住、产业、服务业配套完善,产业占地20-30%左右,居住占35-40%,商住用地占比10%左右。
(2)“产业社区”:以中试加速为主,通过植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超级实验室、资质认证中心等公共触媒项目提供总部花园、定制公馆、标准厂房、实验车间等多样化空间产品,满足中试检测企业的弹性需求。中试检测单元以发展新型产业为主,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产业占比50-60%左右,商住用地比例5-10%。
(3)“微丘智谷”:以创新聚落的方式组织,沿轨道站激活智慧服务中枢,引入大型互联网企业、重点科学装置、提供云计算、数据交易、信息共享等服务,外围孵化透明计算、无人驾驶、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等四大智谷单元,打造融汇人工智能运营系统的创新园区。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创新空间,包括依托政府创新平台,引导国家重大产业创新的开放街区与研试园,以及引入大型民企,带动企业形成蒲公英式创新网络的总部园。创智型单元突出科技研发,研发教育占比15-30%左右,产业占比20-30%,居住控制在25-35%左右,商住用地比例在5%左右。
相互嵌套的圈层结构促进产城乡的高度融合
在深规院的产业园区规划方案中通过“大生态、强核心”组织“小而全”的创新单元,成为单元嵌套模式下的主要空间布局模式,整体形成“内谷、中园、外乡”的圈层式空间布局,植入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智慧中枢、服务核心等多元载体,打造城乡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使田园牧歌与现代科创共奏和谐乐章。(图10)
(1)“内谷”:南部创新聚落,结合轨道站,以“小而全、强核心、大生态”的微丘智谷单元,承纳研发、管理、交流、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混合的、多个产业主题的创新聚落。
(2)“中园”:中部园区部落,重点完善工业邻里服务体系,打造满足生产、办公、居住等功能的一站式产业社区。主要环绕谷地中心植入触媒项目,布局滨水公共模块。站前核心服务区以TOD功能模式布局复合塔楼办公模块,周边以高兼容性产业为主,满足多种企业的发展需求。谷地开敞空间周边分布产业片区,聚集创新活力,形成以开敞空间为中心,产业配套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景观节点,并丰富片区内居民生活。
(3)“外乡”:西部乡村部落,以三生融合理念,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主要传承当地背山面谷、沿坡盘居的聚落智慧,保留谷底作为开敞空间,利用坡地分片台建设,形成两心多片的小组团格局。尊重场地的山形水势,以最小的改动实现生态野趣的景观效果,最大程度发挥溪谷的生态服务功能。
创新空间的生长与拓展
三生融合与创新空间“有机生长”相辅相成
在深规院的单元嵌套模式下,创新空间是以一种有机、有序的“生长”方式进行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在规划方案中创新空间载体经历着从“田园综合体—产业社区—微丘智谷”的阶梯式生长流程,同时空间负载功能也随之完善升级,由最初基于外围优越生态环境孵化的创新聚落、创新小镇,到增补中试研发、创新触媒等功能,到完善创新智慧服务、信息共享、技术推广,提升片区服务核心统筹周边创新空间的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从“城乡统筹”到“产城融合”,最终实现“产城乡”融合的全周期生长。
(1)构筑城乡统筹带,融入美丽乡村结构
深规院的规划方案在外围打造文创、智能制造等不同主题的创新小镇,保留生态廊道内的传统地方村落,形成南北的城乡统筹带,依托创新功能触媒,打造美丽乡村。结合优越的森林生态系统,沿生态廊道植入孵化服务功能,将小镇初创引导向开发街区、研试园、总部园,推动创新小镇的初创种子萌芽,通过孵化服务功能,植入开放街区,进行垂直定向孵化。
(2)定向垂直孵化,全周期生长的创新链
深规院依托外围生态系统,东西向形成了创新小镇-开放街区-研试园-总部园-规模园区的创新序列,定向垂直孵化智能制造、生命信息、先进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从初创到规模生产的企业生长过程,孵化成熟后辐射片区周边各大型园区。
(3)产城融合,完善园区服务体系
随着检验检测园的发展壮大与完善,检测类企业逐步向检测装备、试剂研发、基因检测等环节拓展。深规院的规划方案围绕城际及地铁站点布局智慧服务中枢,结合微丘地貌孵化大数据、物联网、无人驾驶等信息产业生态圈,通过完善各创新单元片区内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信息产业集群,带动园区内各企业与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建立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系统。
依托岳麓科技园规划片区内交通枢纽激活创新中枢,以高能级服务辐射创新单元,与创新平台形成贯穿南北的众创金廊,整体形成从种子、加速、风投、产权运营到规模生产的创新漏斗,汇入城市副中心。围绕服务中枢延展服务次轴,有机组织研发、服务、中试、生活等功能,带动周边单元生长,实现职住平衡。
将创新空间生长模式蔓延“创新三角”地区
(1)角色错位,融入战略格局
通过分析,湘江新区的产业结构缺乏专业型的中试加速服务平台。因而,深规院的本次规划方案错位大科城东核的创新策源定位、西核的创新转化功能,以“中试加速园”的角色,构建分工明晰、协同发展的创新三角,融入湘江新区战略发展格局
(2)区域协同,构建创新三角
为支撑区域创新三角的建设,深规院的规划北部强化与长沙大科城、高新区,形成从高新区规模生产、大科创创新策源与转化、岳麓科技产业园中试加速的科创走廊。同时,南部强化与观音港新城与湘潭高新区的联系,打造长株潭共享创新平台。
适应科创产业对高品质空间的需求,沿靳江河建设院士小镇、湿地公园等项目,融入湘江风光带及大王山景区,打造一条回归滨水的创意休闲带。
通过创新生长,深规院的规划方案形成了“创谷金廊、单元生长”的空间布局模式,沿绿谷森林、指状水系与功能绿环等开发空间,与田园聚落、产业社区和创新智谷有机融合,成熟后辐射周边园区,服务“创新三角”地区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生长。
深规院的本次产业园区项目通过充分认识岳麓地区的优越资源特征,以“单元嵌套”和“圈层式”布局进行创新空间的生长培育,提出更适应当下城市创新发展需求的空间模式。在其他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大功能分区开发模式而导致的产城分离及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很普遍,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探索一条既能促进长城乡综合发展,又能培育创新生态的空间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岳麓科技园作为湘江新区第一批创新空间开发模式转型试点,它的探索对于长沙市乃至湖南省三生融合及创新空间培育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4008-813-928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