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莞市出台《关于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建“接二连三”综合产业
现代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依赖农业的支持和保障,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东莞农业占GDP比重不到1%,农业产业不仅明显滞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也相对落后于国内部分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水平。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传统农业、城郊农业由于存在生产投入不足、产业链条单一、经济体系封闭等缺陷,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微薄,无法摆脱产业弱质化的地位。
东莞提出建设都市农业,这是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旅游、生产与加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建立对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进行全面开发的“接二连三”综合产业。
东莞都市农业在发挥农业的食品供给、农民就业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全面开发农业的平衡生态、优化环境、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拓展功能。力争2020年前,形成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基本构建起以“土地集约、田园优美、特色鲜明、技术集成、效益显著”为标志的都市农业发展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
农业实现“六化”目标
东莞提出,都市农业发展要实现“平台园区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生产科技化、产品品牌化、形态休闲化”。
在平台上,实现2020年前,基本建成14个市级农业产业园,每个有农业份额的镇街建成1-2个3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园。
在经营上,将农、林、渔、旅等各大要素集聚整合,统筹开发和集约利用田、园、山资源,推动农林渔综合发展、农商旅集约经营。2020年前,实现全市规模经营率达80%以上。
在产业上,做大做强荔枝、蔬菜、香蕉、观赏鱼、龟、鳖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花卉苗木、草莓、优质种子种苗、食用菌、生物技术等高效新兴产业,积极建设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村。到2020年前,打造优质荔枝产业带、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香蕉产业带、时尚荷花产业带、东江沿线特种水产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和优质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带,同时建设一批示范村。
在生产上,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设施装备农业,2020年前,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在产品上,力争在荔枝、香蕉、蔬菜、食用菌、观赏鱼、龟、鳖等方面打造一批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
在形态上,力争到2020年前,建成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10-20个,开辟农业旅游线路5-10条。
引台商项目优化结构
东莞将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同类型城市、台湾地区农会和农业企业以及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地知名农业企业来莞创办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引入先进技术和新优品种,提高本地农业技术含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东莞将重点加强与台湾在农业优良品种、种质资源和先进栽培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台湾名优花卉、水果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技术作为引进重点,争取在花卉、水果、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引入一批台商投资项目,促进农业结构优化。
未来东莞重点将推进规模经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科技体系。东莞在“科技东莞”专项中,每年安排不低于900万元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服务都市农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以“市院联姻、科技合作”模式,依托农业科研单位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东莞还将继续壮大产业主体,催生新型农业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
4008-813-928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