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载体,也是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新型产业园区迅速崛起,产业园区正在经历从“规模化”向“城市化、功能化、生态化”的时代转变。
今年8月召开的禅城区委四届七次全会指出,参与大湾区建设,土地空间是禅城的最大短板,盘活有限土地空间之中的低效用地是根本出路。要大力推进整村改造、村级工业园区连片改造,集中打造若干个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如何推进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为禅城高质量发展拓展出新空间?本期《学习与参考》梳理了苏州工业园区、深圳天安云谷、上海张江高新园区等城市产业园区的成功实践,以期对禅城加快工业园区改造、引进高端产业提供借鉴。
苏州工业园区
读懂新加坡实现后来居上
7.4平方公里水面的金鸡湖,25年前本是养殖鱼虾的一洼水面。如今,周边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环湖景观让湖泊更添现代氛围和人文气息。这里便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改革开放活力最强、发展质量效益最高的区域之一。
2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从“水乡阡陌”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变迁、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跨越、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转型、从“现代工业区”到“绿色生态城”的蝶变。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此深耕发展,500多家中外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新加坡经验本地化、借鉴成果制度化,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基本内涵的园区经验,并提供了如下三个维度的启示。
注重规划先行
1994年,国内一些开发区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先开发建设后补规划”的阶段,而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学习借鉴新加坡“科学规划”经验的第一课。
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有两张规划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一张是2014年园区建成后的实景图。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
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从高水平规划起步,由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第一版总体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几乎成为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这里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在预留“白地”(未明确今后土地用途的空地)、“灰地”(未来可以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地块)、“弹性绿地”(可开发或可不开发的绿地)的基础上,细化刚性约束,不因迁就开发商和项目而任意变更规划,避免反复折腾“翻烧饼”。这不但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
突出先行先试
苏州工业园区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始终围绕优化外向型经济存量、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问题,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和实践,持续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之初就建立了精简、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2015年又率先构建起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和集中审批-分类监管与服务-综合执法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借鉴新加坡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编制了近100项具有园区特色,又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运作机制。
强化亲商服务
“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很多干部看来,亲商服务是“园区经验”的重要内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智能协同服务。早在1995年,这里就在国内率先针对落户企业开展窗口式集中服务。如今,这里深化“放管服”,实施“2333”改革,即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分别在2、3、33个工作日内完成。同时建立了“三库”“三通”(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和政务通、居民通、企业通)的“城市大脑”,一般项目审批不到现场踏勘即可做出行政决定。
当好“店小二”,强化专业精准服务。“开发区追求更高端的产业和产业链来布局,这更需要精细化运作和服务。”园区招商局信息资源处副处长陈柳颖表示,园区打造了专业化、精细化招商亲商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开展“代办制”服务,打通了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深圳天安云谷
旧厂房变身创新型产业基地
几栋大厦耸立在雪岗北路一侧,深蓝色玻璃幕墙折射出灼目光芒。站在天安云谷产业研发大厦前,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一带还是以五金、塑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老旧工业区,产业低端落后、发展模式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功能布局混乱、环境安全问题饱受诟病,与周边的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发展、配套需求、现代化形象形成极大反差。
天安云谷的前身是岗头工业区,更新前年产值只有两三亿元。如今光是园区一期的年产值就超过1800亿元,税收50亿元。天安云谷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设计为核心,引进华为终端、艾比森、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入驻,园区整体招商完成率99%以上,不仅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升值,还完善了周边公共配套、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
大力推行旧村改造升级
与深圳市其他城中村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岗头社区也迎来发展机遇。从早期引进“三来一补”的工厂,到建农民房出租,从出让2.5平方公里的土地供华为坂田基地发展,到兴建属于自己的“云谷”,岗头社区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波产业转型新机遇。
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城市而言,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以龙岗区为例,2014年的数据显示,龙岗区共有各类工业区996个,经梳理整合出基本符合发展规划、功能仍然是工业用途的工业区460个,占地3081公顷,占全部工业区的53.15%,其中需要更新改造的有1846公顷。
没有一成不变的固态城市,只有随着趋势不断变化革新的城市。天安云谷项目并不仅仅是传统上的“腾笼换鸟”,更是“凤凰涅槃”。可以说,天安云谷的城市更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产值的提升、人口结构的优化,带动了物业资产增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创造了政府、村集体、产业、民生等多方共赢。
精准切入云计算物联网
不同于传统的园区,天安云谷产业区的一切都是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构建的,规划为“智慧园区”的概念,即按产城融合的理念打造一个“充分关联”的产城社区,在实际运营中,不仅强调园区管理运营智能化,更强调以“互联网”思维将园区平台化。
天安云谷精准切入云计算和物联网,将行政审批、政策咨询、小额贷款、产品展示等多种创新资源整合,为入园企业提供综合性创新服务。在已经建成的一期高层建筑之间,有一条宽阔的互通“云带”,从外看上去是室外的花园小径,实际上是内部廊道的功能。“云带”不仅所有地下空间联通,还将所有的建筑互联互通,并在周围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疏密有致。
具体来说,天安云谷园区的电脑几乎都没有主机,每张桌上只有一个显示屏。园区内使用云桌面,所有的存储都在云端。在显示屏上,用户只要输入各自的账号,就能随时调取各自的资料与信息。
通过城市更新,天安云谷实现了以云计算产业、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设计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研发基地的转变,同时兼有总部管理运营及完善的产业生活配套功能,对完善坂雪岗科技城片区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拓展产业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园区大房东
”变高科技发展合伙人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被誉为中国硅谷。如今,这里已经汇聚了1.8万余家企业,包括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28家高新技术企业。
从科技园区到创新城区
成立之初,“张江高科”可以说是张江核心园的“大房东”,为园区众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物理空间。
张江高科早年的模式和多数同行一样,以“地产化”为主要开发模式。而随着高科技企业的不断集聚,张江高科开始瞄准超额投资收益和长期红利,向产业运营和资产增值的方向转型升级。
今年2月,上海市经信委公布2018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全市共有706家企业入选,来自张江的企业有82家。其中,有11家为张江高科“895创业营”孵化项目和租赁客户。
得益于超前的战略眼光,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张江高科始终紧跟形势,从产业园区运营商向“科技城功能建设的市场化实施主体”转型,从“园区大房东”向“高科技发展合伙人”转型,从固守“小张江”向带动“大张江”转型,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领跑者之一。
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
张江高科共参与培养了多少“独角兽”“瞪羚”企业?数字是惊人的。
一方面是“孵化”。“895创业营”是张江高科创新服务生态的重要一环,自2015年创办至今,“895创业营”已成功举办7季,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平台。每季从200~350个项目中筛选出30个左右项目入营。“895创业营”由创业营、成长营、上市直通车三大板块组成,报名企业覆盖了种子期、成长期、IPO项目等不同发展阶段。
凭借“895创业营”这一载体,“张江高科”从招商引资的“空间提供商”转变为创新创业链的“时间合伙人”,逐渐在资本市场上塑造了“科技投行”的新形象。
脱离了“房东”和“房客”的单一关系,很多企业愿意与“张江高科”探索建立“血缘关系”,也正因为这样,企业对房租和商务成本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张江高科”作为园区开发主体,有效实现了与众多园区创新主体的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是“参投”。张江高科通过基金工具发现好的投资项目,以更好实现对优秀科创企业的覆盖。
启示
注重规划先行以产业集聚为导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园区对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升级的承载作用不断凸显。如何加快传统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加快引进高端创新产业?借鉴上述几个园区的建设经验,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启示。
一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使科学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前瞻性的产业规划紧密结合。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规划先行”和“规划即法”,保持20多年规划基本不变,这为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奠定基础。整体规划的科学前瞻和刚性连续,为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产业园区优化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为导向。进入深度城市化阶段,消费型、服务型空间以及高级工业生产空间成为旧工业空间改造的主体方向。曾经聚集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企业的深圳岗头工业区,在2011年开始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由老旧工业区凤凰涅槃而来的“天安云谷”成为产业园区智慧管理的样本。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将是今后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三是实施创新战略,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上海张江的成功离不开周边一流的高等教育优势。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为例,张江为高新技术提供全程服务,逐渐形成以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为主体功能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实现从地产开发商向集成服务商与高科技投资商的成功转型,使张江成为上海市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基地。
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政府的作用伴随经济转型始终。苏州工业园区注重“亲商”理念,提出“一站式”服务,坚持需求到位,基础设施先行;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上海产业园区更新转型的重要力量。“服务型政府”不是直接参与到工业园区更新转型的运营和管理中,而是为产业园区的更新转型提供规划、政策、资金、组织等服务性支持。这一政府引导下的产业园区更新转型的经验值得禅城加以借鉴。
此外,还要以产城融合为导向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改变以往只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城市的做法,向集生产与生活功能一体化的工业园区转型,从而吸引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人群入驻园区。
4008-813-928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进入小程序